今天一口气把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书和电影都看完了,电影的节奏是很压抑的,又是韩国一种“生病”的故事套路,因为有看过书,所以整部电影是带着期待感下去的,想去看看电影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,和书中的结局有什么区别(书中其实没有结局,只是平淡地讲整个故事给叙述了一遍)。当第一次看到这书名的时候,以为这是一本以“金智英”为主体的个人成长奋斗故事。然而并没有那么简单……与其这是一部关于“金智英”的小说,倒不如说是一部关于韩国现实女性的纪录片。

整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金智英从一九八二年出生开始到二〇一五,故事按时分为几个章节:小学初中、高中大学、职场、婚后。在人生故事的每一个阶段,都充斥着对女性的不公,每个阶段讲述的故事大抵也是很普通的故事,没有十恶不赦的大恶人,让她受到伤害的是整个社会文化风气,这才是最揪心的。书以二〇一六最新的“治疗”结果结尾,也并没有说明‘病“好了,并叙述了作者自己周围女性的境遇,你我身边都有很多“金智英”。

为什么主角叫“金智英”?因为在一九八二年出生的女性中,“金智英”是一个很常见的名字,在韩国“金智英”是一个很常见的名字,她代表了一众女性群体。然而书中的金智英在韩国,过得并不是最辛苦的,她有受到过良好的高等教育,她还有支持她的妈妈、赏识她的上司、关心她的老公、理解她的朋友,但她依然在社会中因为是“女性”,而艰难地挣扎着。

看完整部书和电影,我一直有一种对生活在韩国的女性的遭遇的同情,也为生活在中国的女性而感到幸运。然而细想,真的是这样子么?也许自己不是女性,所以对很多都不太了解,但是自己也能感受到一些。举一个例子,曾在脉脉动态上有看到这样的简历介绍:结婚了,孩子两岁了,不打算要二胎。 简历介绍其实也透露出社会的现状,具体就不再细谈,懂的人自然懂。我们应该感激自己周围的女性,她们真的很不容易,也许是一些固化的思维,我们感受不到其中的细节罢了。

但可悲的是,这本书被贴上了女性主义的标签,甚至女q主义者拿这本书当做“资本”,借用书中最后的译后记中

艾玛·沃特森在国际妇女节中说的话,她重申自己的核心理念:“争取的是不是女权,而是两性的自由”。本书希望的是能够让更多的那行对于女性的处境有所了解,相互体谅,帮助彼此。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,女生不再成为某些事件的筛选条件;而这需要女人的自觉与男人的换位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