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刻子时,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完了整部《百鸟朝凤》,看完之后我立马起身来打开电脑,心中思绪万千,准备写下来记录下来。自我观看了这么多电影以来,头一次是如此的触动,头一次留下来这样的眼泪,记得上一次很有感触还是因为《忠犬八公的故事》,那次泪水到了眼角,我忍住了,没有掉下来。这部电影实在是让我太感动了,我的泪水憋不下去了,源源不断地从眼眶里面流出来。我捂着自己的嘴巴,我怕自己嚎啕大哭起来,不停地抽泣。对一代匠人的崇敬之情,当然也让我想起来那个人……

他已经离我六年之余,从离开他之后,我的梦大部分都是关于他,梦中的情节很多都是让我感觉他躲起来了,然后又出现再了我的面前。每次梦醒,思前想后,万端交集,竟不能复寐,他便是我的爷爷-兴武老大人。

关于他的记忆开始慢慢变得模糊,有很多事情都已经忘记,但又有很多我根本不能忘记。影片中的焦师傅,爷爷的形象简直和他一模一样,都一样抽着大烟,瘦弱的身躯,头顶的中间光秃秃的,走路总是半佝偻着腰,但是眼神又是那么的坚毅。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情感,我的爷爷也算是一个匠人,他是一名竹匠(“四川话叫 mie匠”),他只告诉过我,那个年代他们靠卖竹制的东西(大抵是一些席子、竹帘、晒席之类的东西)过日子,每天都帮着各种编织,才养活了包括我爸在内的五个子女。家中很多东西,也都是竹子做的。在我小的时候,我记得基本上我们整个村,每家每户都有一片属于自家的竹林,它不仅能提供我们编制各种东西的原材料,也能提供做饭生火的材料。在我现在看来,它更能提供那种接近大自然的方式。每当夜里,如果有阵阵微风,竹林中便会的竹叶洒洒作响的声音,我也很久没有听到这种声音了。

如果我看到我的爷爷拿着一把弯刀去后院,那我一定知道他应该是要去砍竹子,只听哐哐哐一阵声,竹子便倒了下来,他会剔除掉竹子的枝丫,以及顶部较为脆弱细小的部分。然后用取当中的一节,再用刀将其剖开,根据所做的东西的不同,会将竹子的圆分成不同的等分。然后会做一个比较难得的操作,具体用文字表达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术语去说,就是将竹子外层坚韧的部分与内部相分离,分离后的竹条厚度均匀。这便是编制前的准备阶段,对于编制一些特殊的物品,竹条可能还会经过一些其他一些操作才能继续编制。

为了编一个撮箕或者簸箕,爷爷可能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,弯腰在地一点一点的编织着。我经常在旁边看着,我可能也想去尝试,但一不下心手就会因为竹子的锋利而流血。而爷爷的手并不一样,我记得他的手上有很多老茧,手指头也特别的硬,我感觉他的手就像带了一个硬皮手套一样,这都是岁月留下来的痕迹吧。他总是给我讲他们过去的故事,也会给我讲解人生大道理。他给我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,他也给我讲毛泽东,他也讲以前文化大革命的故事……讲以前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,他们遭受了多少苦,我都还记得。爷爷编织好的竹制品真的很精致耐用,家里现在也还留着一些当时他编好的东西。我觉得那都是艺术品,都是源于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匠人的诠释吧。

后来搬家了,原先家里的那片竹林离我们有一些距离,我爸想把它们都挖了卖掉,因为现在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竹子了。我爷爷当然不允许啊!卖掉?直接就跟我爸翻脸。在我看来,那片竹林可能承载了太多爷爷的记忆吧,太多的舍不得。但爷爷去世之后,那片竹林还是被移除掉了,实在痛惜。我后悔没有跟我的爷爷学这些编制技术,我爸会一些,但是我认为他只是一个半吊子,和爷爷做的东西比起来实在是差太多了。我爸曾说:“现在谁还做那些啊?有钱我们可以买。”,对于他的话我有反驳过。买来的那些都是些没有被注入感情的废铜烂铁吧,与爷爷的东西差太远了。或许真的因为时代的发展吧,这些东西渐渐地都被淘汰掉了,但我认为这些都是才是真正应该被传承下来的,不仅仅是因为这一门技术,更多的那一份精神吧。是用钱买不来的,机器造不来的。

《百鸟朝凤》这部电影令人肃然起敬,质朴的人物形象,体现出来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潦倒与窘境,传承不是说说而已,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。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,更多人的失去了对精神的追求和向往,取而代之的是短暂的愉悦刺激以及碎片化的东西。
我们的生活其实可以更有内涵……

困了,就写这么多吧,讲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懂得人自然懂吧。

晚安~